玛祖卡节奏特征

马祖卡是波兰民间舞蹈,属于男女群舞。动作包括滑行,双人旋转,女人绕着男人轻快地跑。起源于波罗的海马祖尔人居住的马索维亚地区。自18世纪以来,它一直在欧洲流行。它和波尔卡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双拍,但它是三拍。一般来说,三拍歌曲的重音落在小节的第一拍,而玛祖卡往往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比如《简单乐谱》上发表的托马斯·马祖卡,大部分酒吧都有这样的重音。马祖卡所表达的情绪一般都是活泼热情的,所以在演奏的时候要掌握这个特点。作曲家肖邦曾经发展了这一体裁,并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独奏作品。

玛祖卡:玛祖卡是一种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有快、中、慢三种速度。这种舞曲的特点是每个小节的重音往往在第二或第三拍上,旋律往往跳跃,点状音符较多,但这些只是外在特点。区分马祖卡舞曲,必须从波兰的民族性格和气质来判断。玛祖卡舞曲实际上只是一个统称,它包括几种舞曲,如马祖尔、库亚维克和奥贝里克。肖邦,19世纪的波兰作曲家,创作了50多首玛祖卡舞曲,呈现出丰富多彩、想象丰富的局面,但都是钢琴独奏。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早期创作受到肖邦的影响。他还写了23首钢琴独奏玛祖卡舞曲,非常优美。19年底,波兰作曲家希马诺夫斯基继承肖邦遗志,创作了22首玛祖卡舞曲。但他在旋律和和声上表现出了现代音乐的倾向,只是保留了玛祖卡的节奏特征。

除了钢琴玛祖卡,也有管弦乐队演奏。比如在一些芭蕾中经常会听到玛祖卡,而《仙女》中就有两首玛祖卡,最初是肖邦作曲,改编成管弦乐。这里就不赘述了。在法国作曲家德利布的芭蕾舞剧《加布里埃拉》中,也有一段著名的玛祖卡舞。前面是场景音乐,圆号和弦乐已经奏出了非常抒情悦耳的慢板,于是在简短的介绍之后,这支欢快热烈的玛祖卡舞就登场了。有很多玛祖卡舞是真正为管弦乐队创作的。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第三幕,为了表现选择新娘的场景,波兰嘉宾献上了代表波兰的玛祖卡舞。从风格上看,这首曲子非常奔放,气氛热烈,与上面提到的肖邦的两首曲子在气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能代表波兰民族性格的音乐是波兰舞曲。波兰舞曲被音译为polonaise舞曲,大概源于波兰民间,所以通常被翻译成波兰舞曲。这是一首中速三拍舞曲,每个小节的重音都放在第二拍上。最早的波兰舞曲是用人声演唱,用小提琴演奏的。在16世纪的欧洲,波兰舞曲开始流入宫廷,演变为器乐,常作为宫廷舞蹈的开场曲,因为其风格庄重华丽,非常适合贵族的兴趣。后来,巴赫和他的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韦伯和舒伯特都写了这首波兰舞曲,有些是为乐队写的,有些是为钢琴独奏写的。19世纪,波兰的肖邦写了十几首波兰舞曲,但大部分是钢琴曲,其中有一首是钢琴与乐队的合奏,被称为“降E大调行板,辉煌的大型波兰舞曲”。从这首曲子的标题来看,很明显分为两部分。前面的《行板平静》是纯钢琴独奏的一段,后面的部分是钢琴和管弦乐队配合的波兰舞曲。这部作品是肖邦在1830年去巴黎之前,在维也纳短暂停留期间创作的。充满了华丽优雅的气质。但其乐队合奏部分较弱,仅起到陪衬作用,所以有些钢琴家在演奏时干脆省略乐队部分,在钢琴上独唱整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