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事情?
表演舞狮
扮演狮子。相传是唐朝元稹为通州司马时引进的,春节时一起进行传统的耍狮、耍龙。它由“狮子向导”和“狮子变戏法者”组成。狮头头戴硬纸做成的“大头和尚舞”面具,在狮子面前晃肩,采取“大八字步”或“蹲着伸腿”,或“丁字步”等幽默搞笑的动作,更是逗趣吸引狮子。
演狮子一般是两个人演:一个在前面演狮头,一个在后面演狮尾(有的是一个人演)。他披着狮皮,随着狮人的动作不停地晃动狮皮,并根据当时的情况立即手舞足蹈,蹦蹦跳跳,搔首弄姿,妩媚而又别扭,打击乐器烘托着气氛。
打狮分为“滚狮”和“高台狮”两种形式。“滚狮”是在地面上表演舞狮,而“高泰狮”是一种杂技表演,将武术与舞狮相结合,风格独特,艺术造诣很高。表演时,几张八仙桌(多达十余张)重叠起来,形成一个高台,最上面的八仙桌要“脚朝天”放。表演者在桌子的四只脚上表演,非常壮观,惊心动魄。
同时还有跳台、跳圈、轿子杠等杂技节目。
藏族人玩狮子
打狮子,藏语叫“桑吉”,跟内地打一样,是作为庆祝的活动。藏族古籍《巴谢》记载,在散叶寺举行的当季贡品仪式上,“所有吐蕃人都戴上饰物,手持贡品,围着城墙载歌载舞。舞者表演舞狮、射箭等技艺。”在古代,西藏的寺庙和村庄里都有耍狮子的人。两个人扮成狮子,一个戴着面具扮成狮童。狮子男都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少年,跳来跳去,翻筋斗,大多都有前滚翻前手翻、侧手翻、侧手翻、鲤鱼打挺、鱼跃、前滚翻等杂技动作。《清史稿》也记载:“阿尔萨兰·乐思三人,为狮戏。他有七英尺长,留着五种颜色的头发。范敏和尚葛衣。狮头穿着杂服,手里拿着一根绳子,系着一个一五色的腰球,和尚格依阿拉卡。”“‘阿尔萨兰’指的是藏族的舞狮,老百姓很会玩。拉卜楞和德格的小沙弥是出了名的传统。”
“南狮表演”,元宵节黄龙溪的保留节目之一。
南狮又称醒狮,比赛桩阵,在我国岭南地区十分流行。近年来,在龙狮运动协会的大力推动下,在北方(如辽宁、天津、山东等地)也得到了发展。随着中国人的迁徙,石楠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现代杂技舞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单头狮子,由一个狮头和一个狮尾组成,在长10-14m的桩阵上,用各种步态步伐,最大不超过3m,最小不超过0.8m,通过腾跃、移动、闪现、跳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的喜、怒、跃。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缓委婉之处,让人忍俊不禁,拍手称快;当它飞来跳去的时候,让人颤抖,让人兴奋。
南狮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南狮的击鼓声更是震撼人心,令人警醒。可以说,石楠是一项集观赏性、艺术性和竞技性于一体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吉祥性、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
玩狮子在黄龙溪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火龙一样起源于南宋。现在黄龙溪演的狮子属于南狮,就是在桩上表演。整个南狮队由10多人组成。除了两个表演狮头狮尾,其他分别负责乐器和护桩。梅花桩是南狮表演的重要设备。有12桩,高度从1米到2.7米不等。在乐队的伴奏下,狮子开始在桩上表演,分别在这12根桩上跳跃和动作。因为它的动作相当逼真,所以很受人们的欢迎。
玩龙灯
明朝嘉靖年间,周村的西马庄以耍龙灯闻名。竹子被用来扎成龙的头、身、尾,小布被用来作画。后来改为龙头龙尾,龙身分为九段,用布条一段接一段,伸展弯曲自如。
如今桂圆从最初的蜡烛变成了闪电,更加强烈。龙首鎏金镶银,龙身薄纱纸,上釉。它多姿多彩,蔚为壮观。玩龙灯时,都是龙,一个是红的(火龙),一个是绿的(后来改成蓝的,就是青龙),配有云灯,都是用竹子做的,涂上纱糊。
玩龙灯,表演很多花样。一般来说,有“大轮”、“爪角响”、“虎跳溪”、“二龙戏珠”、“双龙穿甲档”、“二龙戏水”等。表演的时候,鼓点和音乐都在响,后面跟着各种名曲,比如《欢庆和平》、《面对皇帝》。
玩龙灯
更新时间:2005-10-15特刊来源:本站原创。
□川翁
鄂州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玩龙灯是最重要的一项。是集“挑灯笼”、“纸马”、“武术”、“打人”、“仪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龙灯出现在汉代。据史料记载,鄂州的龙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形态上看,有盘龙、滚龙、火龙、板凳龙、蜈蚣龙。就不同的节日而言,有龙船、干龙船、毛船。这些表情各异的龙灯、龙舟,在浓厚的民俗氛围中,有许多有趣的民俗。
每三年一次。民间有句俗语:“龙灯狮挑莲船,三年一次,代代相传。”所有城乡的龙灯队,无论哪个姓,哪个村,都要连续三年不间断地打龙灯,这在民间已经确立。比如60年前的光绪谢璐村,老一辈人打龙灯,因为抗日战争只打了两年,后来就中断了。60年后,村民们自愿为老一辈的“香火心愿”募捐捐钱,请师傅扎龙灯,学玩。不到一年的时间,龙灯队就组织了一条高大的龙、三条滚龙、两套锣鼓等花灯。村民们赞不绝口:“谢陆的灯笼棒极了,60年前就在村里出名了。60年后,连长岗的水也被搅得欢畅……”可见村民的龙灯情结非同一般。在过去几年中,谢陆的龙灯也参与了大型庆祝活动,如湖北黄大桥的开通和凤凰广场的落成。
节的数量是单一的。龙灯由龙头和龙尾组成。一般各地龙灯节数不一,但每一个龙灯都包括龙头和龙尾,无论多少节都不可能是偶数。早些年,延吉的白节龙进城时,蜿蜒了一条长街,拐了一个弯,一时名声在外,其实也不过99节。为什么不能是偶数?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个说:“英雄只打九十九,不打满。”太多会适得其反;一个说:“蜈蚣龙是天上的龙,民间纸糊绑。随便玩是对龙威的冒犯,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你玩不了整整一百条龙;还有一种说法与古人的“阴阳观”有关,认为单数属阳,偶数属阴。龙作为古代四大神之首,即使是纸扎的龙灯,也要表现出“阳刚之气,日月之精”!这样才能吉祥健康。
有快递。按照老规矩,龙灯必须在年前扎好,搭起高台供奉,香火不断。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触摸。城东门的龙灯队,解放后就是这样。直到正月十三请道士“开光”(俗称接龙仪式)并进行灯考,龙灯才得以出行,参加各种集会活动。接龙仪式虔诚而庄严。要进行“打眼”、“开喉”、“开耳鼻”、“活龙爪”、“燃灯邀神”、占卦占卜、杀鸡取血(示恶)等等复杂的程序。这样,纸糊的龙灯就有了“活动性”和“灵气”。半月过后,仍然邀请道士进行“送神”仪式。不管各地有多少龙灯,龙头龙尾都要取下来。选择靠近湖边或者水边的地方,经过道士的“送神”,龙头龙尾会融在一起。(俗称“送龙神”)剩下的“龙衣”和“龙节”要妥善保存,只有龙首和龙尾可以连接,来年使用。
目前年关将至,光绪、月河、将军、五里墩、林泽、延吉等郊区附近的一些村组,正抢着扎龙灯,喜气洋洋地准备过春节。
玩龙灯的民俗在唐代很流行,是为了庆祝春节,祝愿来年丰收。我的家乡箬山村(电影)春节会放龙灯,春节会有一片热闹的景象。
我们村玩龙灯也叫“兴灯”、“穿灯”。龙灯的样式不一样,每个村子都是香的。在我的家乡,有拱门灯,水果灯,龙灯等。最漂亮最复杂的灯笼是灯笼。今年灯笼在我们村很受欢迎。
玩龙灯也有很多规矩,比如剪灯板(老的时候),在别人村口瞥见好树,半夜里让人放下,挂长长的鞭炮,大声扛走,树主知道不会叫贼;玩龙灯还有一个不守规矩的规矩,就是老龙灯板一落地就必须“玩”——玩龙灯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一般自然村三年五年甚至前十年才玩一次。有时候,年轻人高兴得大叫着去玩,去撬板子,整个村子都会忙,忙,忙,没人敢想。玩灯笼的人早早起床,来到“灯笼厅”。他们除了要好好洗手,还要跨过点燃的草烟,才能去除人的腥味。这其实是人们对龙文化的一种虔诚。
玩龙灯在“龙头”(抬头板的人),功力在“二拱”,却厌倦了“挂马尾辫”。有句话叫“水龙头一摆,‘马尾辫’跑断腿”。玩灯笼还有很多花样,比如龙蟠道场、小龙擎天、夏龙刺绣、龙点珠等等。玩龙灯不仅仅是在自己村里,还会给邻村送灯笼。那叫报社。谁到家门口就答灯,灯挂红,老人挂生日红,儿女挂子孙红。一片红绸呈现龙冠,是美好的祝愿,也是好运。
玩龙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源于道教,所以它的玩法伴随着道教的有效色彩。比如开始的时候道士一起开灯关灯,然后上山,到了十五(或二十二)圆灯笼的时候道士念叨“散灯”,大概意思是把神送回原处,让家家幸福。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道士念完《龙归经》,说了一句“散”,灯板的主人就扛着灯板飞回家去了。据说谁先跑回家,谁的老公和儿子,从来没有被审判过。
龙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它有力量,有气势,有超自然力,有凝聚力和亲和力。赋予龙形象的龙灯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庆祝和企业愿望。在我的村子里玩龙灯也体现了全村人的美好愿望。这两年,村里一直不够太平。愿龙灯给我的村庄带来好运。
愿每年正月的龙灯给全世界带来好运和吉祥。
感谢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