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关于春节习俗的政治论文?
在漫长而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主要是祭祖、感恩祈福、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祈求丰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习俗。在过去,几乎每个厨房都有一个“灶神”神。传说他被玉帝封为“九天东厨统帅”,掌管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种神为“统帅菩萨”或“厨师的统帅”,作为家庭的保护神受到崇拜。民谣“二十三,香瓜棒”指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说,即腊月二十三由官府举行祭祀,普通百姓二十四日举行,宅船二十五日举行。
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神会升天,向玉帝报告这一家一年的善恶。根据灶神的报告,玉帝会把这个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神。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告别灶”。民众献上红蜡烛和蜜瓜,以庄严的仪式将灶神送上天堂,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下世走运”。今天,这一习俗仍在许多农村地区沿袭。[视频]农历二十三的人王灶也是家的象征。
扫尘
“二十四,大扫除日”。迎新,必先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子”,南方叫“除尘”。春节前扫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扫尘的那一天,全家人一起动手打扫屋子和院子,刷洗锅碗瓢盆,拆洗被褥,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其实,人们用“尘”与“陈”的谐音来表达除旧迎新的意愿。[视频]农历二十四为什么要打扫房子?
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一项活动,自宋代以来就很流行,每年过年家家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当户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为它们是在春节期间张贴的,所以被称为春联。春联的一个来源是符涛。起初,人们用桃花心木雕刻人物,挂在门边以辟邪。后来他们把门神画在红木上,再简化,把门神的名字写在红木板上。春联的另一个来源是春贴。古人每天在立春的时候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的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倡导有关。据史书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下令家家户户贴一副春联,以示庆祝。最初春联是刻在红木板上的,后来改写在纸上。红木的颜色是红色,寓意吉祥避邪,所以春联大多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而深受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有人曾这样总结春联:“两行字撑天地;一副对联,评古汉。”贴春联是新年的一个重要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色的春联。一副副喜庆温馨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接新年、憧憬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春联的变迁[视频]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是怎么来的?民间专家说春联。
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仅限于门神等,逐渐将财神请到家中,然后在一些年画作坊制作福禄寿三星、天佑百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祝福新年等丰富多彩的年画,以满足人们庆祝和祈求新年的美好愿望。由于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提倡在春节期间贴对联,年画因其影响而流行起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是中国年画的三个重要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月历和年画相结合的新形式,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日历。
把祝福的词向后贴
在我国,人们常用“福”字来表达对吉祥、如意、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我们辞旧迎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门上贴上“福”字,寓意着有福进家门。很多地方把“福”字倒过来,利用“道”与“道”的谐音,表示“福在此”。
除夕夜,守望历年。
除夕是指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自始至终相连。是“一夜连两年,五小时分两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是“月穷旧岁尽”的意思,表示此处除旧岁,明年换新年。除夕是新年节日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忍年”,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亲密、最温馨的家庭聚餐。此时,人们不仅享受满桌的美味佳肴,还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大年三十过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全家都开始守岁,* * *告别旧年,迎接新年。晋代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南北朝时很普遍。隋唐以后非常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此外,汉代除夕喝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的习俗,在后世被改为屠苏酒,王安石还写了一首诗《春风暖屠苏》。如今,在中国南方,仍然有在新年那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喝屠苏酒的习俗。
除夕夜,我国人民还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踩高跷活动,即将芝麻秆以黄色纸卷做成的金元宝形状粘在院中,存成一捆,称为“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使“老”与“碎”谐音,并借用芝麻开花的吉祥寓意,祝愿家庭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和祈祷。如今踩老的习俗已经被放鞭炮取代了。> & gt民俗专家:春节贴“福”字是为了祈求好运。
除夕之夜的家庭团圆饭
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是一个重要的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一个家人团聚的好机会,尤其是随着许多人工作越来越忙。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除夕。根据宗谷对荆楚时代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吃年夜饭的习俗。过去,一家人一起工作,在家里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现在有些家庭为了省事,直接把年夜饭的地点放在酒店。无论在哪里吃饭,团圆的主题都不会变。
压岁钱
除夕夜,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岁钱。因为“老”和“宝”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辟邪避灾,保佑孩子平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怀。所以同学们不要互相比较压岁钱的多少,而应该关注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用在学习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 gt& gt“压岁钱”是融入家庭伦理的民俗活动。
燃放鞭炮
中国有句民间谚语,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伴随着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项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鞭炮是用竹竿等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因为竹子在中国南方很丰富,这个习俗首先从南方开始流行。竹子燃烧时,竹节内的空气膨胀,使竹腔爆裂,发出爆裂声,因此得名鞭炮。大约在唐朝,人们把火药放在竹筒里点燃。到了宋代,人们普遍用装有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鞭炮。
春节团拜(《接君在任》)
支付新年电话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和除夕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以前家庭拜年的顺序是拜天地,拜祖先,拜殿堂。一般是晚辈在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幸福如东海,长寿如南山。过完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祭拜家人,初二祭拜岳家,初三祭拜亲戚。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居也要互相拜年。在“新年快乐”的声音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老话说得好,拜年是“基于友情和乡情”。
春节团拜是中国的古老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个圈,这样才能互相看见,不会错过对方。现在每年春节,中央和国务院都会召开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
如今的信息社会,拜年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上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新的拜年方式越来越时尚。这些方法虽然没有拜访拜年那么直观和感性,但是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的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节奏。它是古代民俗与现代信息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将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和真挚幽默的感情巧妙地、精巧地结合在一起,内容个性十足,或轻松幽默,或妙趣横生,或充满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愿,在拜年民俗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的形式如何变化,人们发自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永远不会改变。新年问候是人们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新年问候通常有四种形式。
逛庙会
逛庙会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春节情结,也是不可或缺的习俗。春节的庙会原本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在庙会时,僧侣和道士通常会举行“仪式”或“道场”来祭祀神和佛。人们还必须去朝圣,许愿,许愿和寻求祝福。庙会期间,还有商贩叫卖和民间艺术表演。在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活动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如舞狮、舞龙、秧歌、踩高跷、旱船等。
关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娱自乐和社火也是由来已久的年度娱乐活动。社火起源于古代对土地神和火神的崇拜。社会,土地神;火的始祖火,就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耕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烹饪食物和取暖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古人以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将其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圣物来崇拜,从而形成了尊火观念。古代对土地和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火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一种盛大、丰富、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
中国结,又叫盘结,从头到尾都是一根红绳做成的。中国起源于古代,那时还没有文字。为了记住一些事情,人们在一根绳子上打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被称为“打结笔记”。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不仅是为了记住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也是为了表达对年轻人的喜爱。中国结作为一种装饰艺术,给人一种朴素吉祥的印象。它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优雅的外观,既体现了古代的神秘,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挂在室内或相互赠送的对象。优美的造型和古色古香的韵味,为传统节日增添了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