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天气特征

夏季节气在“三伏”,是我国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很多地区气温都在35度以上,所以所谓的“三灶”也是最旺的。

长江中下游到华南以北的江浙江西等地,炎热多雨,雨水滴如金。有“夏雨轻如银,夏雨重如金”、“雨中雨,里多米囤”、“雨天雨,粮棉丰”、“不受旱,一亩加一担”之说。就像左河水的诗里说的,“阳光明媚,天气炎热,但无所事事,担心苍蝇和蚊子。云鼓起,箭将金洒荷塘。”如果酷暑前后下雨,预示着未来雨水会更多。农业上有句谚语“夏天有雨,秋天有水就够了;夏天不下雨少雨,担心吃不上水。

在华南西部,虽然高温出现最频繁,但雨水最充沛,雷雨最常见,是雷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句谚语:“东闪不降,西闪走不了。”意思是夏天的下午,如果东方出现闪电,雨就不会到这里来。如果闪电在西边,雨很快就会来,躲都来不及。

根据炎热与否,有许多农业谚语预测后期天气:例如,在短期内,有一个“大暑,田将休息;夏季凉爽,水满池塘”;中期表示“大暑,秋后凉”;长期预测有“暑热难耐,四个月无霜”“暑不热,冬不冷”“暑不热,冬必腐”。高温和极热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热”。暑热一般在三伏中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全国各地温差不大。正好符合那句谚语:“寒在三九,热在中。”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热。根据中国地面气候资料1971 ~ 2000年30年8月份极端最高气温的统计,可以看出,部分省区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下旬,大部分省区8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上旬,正好在次年7月和8月的夏季。

古书上说:“大者极热。”炎热程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立秋,正好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可以看出夏季的炎热程度。

长江中下游的高温和伏旱

夏季节气,除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是常事,40℃的高温也不少见。南京、武汉和重庆这三大著名火炉在夏季高温期间也最受欢迎。比“三灶”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安庆、九江。最热的地方每年都不一样。2003年6-8月最热的城市是福州、杭州、长沙和南昌。当然,最热的“火炉”还是属于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酷暑前后,午后气温往往在40℃以上。生活在新疆的阿清诗人小雄在他的诗集《新疆西部杂记》中写道,“试着把面包贴在砖墙上,不一会儿就熟了,烈日当空,可怕。”可见“火焰山”的名声确实名不虚传。

酷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光照不足,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长时间的持续高温天气,对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非常不利。长江中下游有句农业谚语:“五天不下雨有点旱,十天不下雨有点大旱,一月不下雨。”可见,高温少雨是夏旱形成的条件,夏旱地区持续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部洪涝。除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防旱,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防旱。

事实上,夏季干旱并不是每年都会发生。如果盛夏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南或者长江中下游时不时有一两个台风或雷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的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