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过年有哪些习俗?
春节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一词指的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才下令全国改用阳历。随后,新年也要改成阳历中的元旦。但毕竟农历新年已经成为全民欢庆的传统节日,扎实深厚的地方风俗和民族文化很难改变。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年复一年,仍然没完没了。由于在阳历中有一个新的元旦,自民国以来,农历新年在节气中被称为“春节”。
旧时从农历65438+2月23日进入“过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目。让我们看看过去上海是如何庆祝新年的。
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十二月二十四,是“灶神”在天上发挥作用的日子。因此,在23日晚上,每家每户都要“送灶”和“献灶”,从而庆祝新年。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厅堂里祭拜灶神,更多的时候,在有灶神形象的灶上,摆上酒和水果,还提供菱角、紫菜、好鱼、好肉。有竹枝云:“名利双收,鲜有是非,全凭天意。”目前没什么可提供的,鱼买鲜肉买肥肉。"
灶神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向玉帝汇报人类的素质和人类的过错。为了避免他走得太远,人家送厨房灶台的时候还提供焦糖做的糖锭。据说是为了让他吃饭咬牙切齿,说不清楚话,让他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的时候,要点的都是香烛。是夜了,屋里香烟缭绕,供品琳琅满目,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来了。
腊月二十五是神仙下凡的日子。传统上,每家每户都要内外除尘,清除一年的积尘,清理平时堆积的杂物。这一举动相当严重,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一场积极有序的群众健康运动。经过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都是脏兮兮的,用品比以前好了,外表里里外外都是清新的,像个年夜饭。
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春节的方方面面。第一件事是为新年购买和准备各种食物。家家户户还必须磨面粉做汤圆,有的家庭用面粉自制年糕。前者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后者可以是“开开心心”“年年高”。二是准备新衣服新帽子新鞋。人们可能一年到头都穿着旧衣服,但他们必须在新的一年里审视自己的“衣服”。又一次开始买春联、年画和“门神”贴在门上,楼上楼下。在这个时期,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种这样的东西。每个家庭也需要自己的东西。比如买春联,店家会选择“生意兴隆遍天下,财源广进达三江”,而一般住户会选择“天增,人增,春意盎然,昆明喜气洋洋”。
这个时期也是年中店铺最忙的时候。一方面,生意兴隆,销售火爆。另一方面,年底是各家清理一年往来账目,向债务人讨要欠款的时期。于是各家派专人处理此事,城里出现了大规模的“讨债”队伍:“用布袋装着账单,由东向西过街。踏入重门,忙呼之,夫当归齐。”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按时还款。讨债人责任重大,追求艰辛,往往夜以继日,不顾夜以继日的寒冷。
在那些不能按时付账的人当中,其实有很多人是完全没有能力付账的。这些人除了欠店家的债,很可能还欠个人债。年底也是大部分债务还清的时候,所以这些人面临着两方面要钱的压力。但是按照惯例,讨债和讨债只能做到除夕,大年三十不允许。责怪自己“运气不好”是不吉利的。所以年夜饭是那些逃避账债的人最后的通行证。如果他们逃过这一关,明年就另当别论了。于是他们一直在和讨债人打交道,想尽一切办法熬过这个除夕:“千疮百孔的债主来了,没有任何打算很难要回来。我今天得上台去避一避,天亮后我就把它赶走。”
但是,除了上面提到的穷人,总的来说,当新年到来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异常高兴,情绪高昂。经过上面所说的所有准备工作,我们每天都在期待的除夕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眼前,新年的庆祝活动也达到了高潮。
除夕之夜的美景在日落时分。晚上,所有的家庭都聚集在室内,即使是离家很远的人,也尽量在之前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大家一起坐在灯下,吃着“年夜饭”,吃着喝着,有说有笑,这顿饭吃了很久。这是努力享受天伦之乐的一年,故名“天伦之乐”。
这一夜紧挨着过年,所以很多家庭长辈都是过了年夜饭就不睡觉了。还有说有笑,吃杂食。人们不会觉得这个夜晚更深更长。午夜时分,一些人会去城里的寺庙烧“头香”。
鸡鸣时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摆好供品的厅堂里祭拜天地和祖先。然后,年轻人和老年人向他们的父母拜年,他们把多年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他们的孩子。这是孩子们盼望已久的希望,他们终于高兴地把它装进了口袋。然后开门让爆款迎新年,邻里相见,共贺新春。
从初一开始的每一天都是亲朋好友归来拜年的时期。客人多带礼物,必须请客人喝“元宝茶”,就是在茶里放橄榄,或者在茶盖上面放一颗橄榄。他还献上了装在金漆盘子里的水果,并说:“祝贺你!”。我会请你吃葡萄酒和米饭。那时候长辈见晚辈都要送压岁钱,对于经济拮据的人来说,这难免是个不小的负担。不过,这种拜年方式在清末的上海被简化了。交往多的人出门拜年,往往不进门,只替他们抛一根刺,这样可以节省应酬和开支:“换来新桃新彩,袍短到门。谁最怕频繁折腰,匆忙抛刺过年。”
在新的一年里,除了互相走动拜年,剩下的时间就是用各种旅行和娱乐活动来“庆祝”了。有的人出去溜达,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城隍庙和相连的西园(也就是豫园):“过年没事干,可以在园里走一走九曲桥。突然听到孩子们一起拍手,风筝晃了好久。”然而,自近代租界建立以来,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成了新年里引人入胜的游乐场所,尤其是住在洋场外的人:“城里人爱洋场,城外人争庙园。同时又普遍愿意看,大家都很无语。”还有的出去看戏,听书,喝茶。开埠后,上海外汇内外卖淫甚多,有人趁此期狂游,于是到处忙着烟火场:“新年气象镜新擦亮,投钱如梭。秦楼有千千万万个楚亭,果盘开处有许多笑语”;当然,更多的人往往是呆在家里,室内的乐趣可以自己找,比如邀请亲朋好友建一个“方城”,打鼓弹琴,自己唱歌,等等:“美食、新衣、快乐使人老,千人投刺借俗名。每家每户停业三天(指商家),不是牌声或鼓声。”
正月初五,是财神(俗称“路头神”)的生日,到处都有“连上财神”、“连上五路财神”、“连上路头神”的动作。财神讲的都是“财”,大家都关注,尤其是为了财而创业的商人,所以他们的庆祝是最有活力的。上海早已是东南繁华的商业城市,商业随处可见。可想而知,初五的庆祝特别激烈。商人从财神得到三种以上的祭品:猪头、鲤鱼和公鸡。鲤鱼爱好者,谐音“李煜”,特别受欢迎。早在几天前,来自农村的村民就在大街小巷向各个口袋兜售新鲜鲤鱼。鲤鱼又叫“银锭鱼”,所以叫“送银锭”。
五年级第五天,商人厅正中挂了一幅新的赵元帅画像。除了三个祭品,其余的祭品都极为丰富。香烛点燃,满屋灯火通明。接着,室内外燃放鞭炮,此起彼伏,全城轰鸣,声震数百里。而且连续不断,它的声音和力量对第一天的早晨来说太强了:“鞭炮接不上,财神忙着争。”我只希望今年生意好,为什么不在五更的时候接送呢?"
最后,是十五元宵节。五月到期恰逢团圆,是为了好运。在这一天,每个家庭都必须吃“元宵”,即汤圆,这也意味着团圆和好运。但元宵节的繁华在于“灯”,所以又叫“灯节”。它是家家户户和商店门前的大灯笼,是寺庙、花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大灯笼。日落之后,所有的灯都放在一起,连城相连,红光闪耀。灯笼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包括各种各样的灯笼,植物灯笼,动物灯笼,人物灯笼,故事灯笼等。上海最常见的灯笼是兔灯、元宝灯、灯笼灯,其中最大最奇妙的是“龙灯”:龙身有头有尾,鳞片闪烁,长* * *长,有长柄,由舞龙者手持。还有一个特别的人拿着一个像大球一样的“滚灯笼”,玩着龙的身体,追逐甚至打斗,他们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翩翩起舞。
届时,男女老少将成群出现。城隍庙和西园也是一项活动的中心。它是一个用彩灯装饰的亭子,里外明亮。在花园里,有一座大假山和高高的岩石,还燃放烟花,这是最吸引人的。来到这里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面带微笑。这个元宵除了看灯,还有一个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不卷,看灯人看灯人”,就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宵夜会持续到深夜,熄灯后大家慢慢走回家。有一种说法是,这一天恰好是灶王爷归来的日子,所以他回家的时候正好赶上灶王爷。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今年的春节庆祝活动落下帷幕。(文/郑)
崇明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日,因此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本县地域独特,各地春节习俗略有不同。现收集一些历年春节前后的场景和镜头,与读者一起沉醉。
24晚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辛苦了一年的人们都在忙着过一个好春节。腊月十三或二十四,合称“二十四夜”。相传这一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民间有送灶神上天的习俗。在这一天晚上,人们用“卷银包”(用绿色蔬菜、箭头、豆腐等烹饪。作为馅料,再用百叶帘包裹)、“二十四香”和红豆饭作为祭祀食品,点燃香烛祭祀灶王爷,备好纸钱,扎上彩桥,磕头祭拜,然后放鞭炮,把灶王爷雕像用前帘(俗称“喜串”)这种习俗现在已经消除了,但吃红豆饭、卷银包的古老习俗依然存在。24夜过后,家家户户越来越忙,里里外外的收拾,俗称掸屋檐,洗被褥,酿酒,炒花生蚕豆,采购粮食。岛上城乡的人们一般都要磨蒸饼,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为“高”和“高”谐音,所以人们都在寻找一种年年高的好口彩。这个国家不同地方做蛋糕的方法都不一样。上砂以蒸海绵饼为主,中间区域为蒸粘饼,下砂以蒸普鞋底饼为主。贫困家庭用高粱面和白玉米做蒸饼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应该准备一些东西,如锡纸,纸钱,香烛,金锭,茶叶和水果,作为祭祀上帝的祭品。除夕前几天,人们还会贴上新的春联,挂好祖先,把祖先的画像挂在中堂的主墙上,安排祭祀,在除夕到来时点上香,让晚辈拜年。除夕夜前,人们还玩囤,即把石灰放在麻袋里,印在地上,希望来年满仓五谷丰登。这些活动现在都没有了。有的农民还把城市里的垃圾和无用的杂务、杂草放到外场放火烧掉,以求来年吉祥平安。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初一。这一天,所有过年的陈设都布置妥当,比如写春联,贴大门。晚上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吃饭,菜比平时丰富多了。主菜用大白菜和豆腐烹制,用百叶帘包裹,称为滚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来。这个晚上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因为父母长辈都发压岁钱。在旧社会,这一天对于没钱的人来说很难。按照老规矩,当年还清债务,年底收不回来。二月初熄灯前不能强迫他们讨债,于是债主派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只好四处躲藏,直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过去有句话叫“种粮农民年富力强,没钱就难过”。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春节。2008年凌晨家家户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叫做“开门炮”。它的原意是驱邪,后来是开门发财的意思。春节期间,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穿戴整齐,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 * *有一顿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配以汤圆和糖年糕,以示合家团圆,最后24晚的早餐中还掺入一碗红豆饭,俗称“老米”,寓意隔年一顿好饭。早饭后,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问候他们的邻居、亲戚和长辈。正月初一,有很多禁忌。不能动刀,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柴火,不能说脏话,不能打人,不能睡太晚等等。连煮饭做饭的柴火都要和芝麻秆、黄豆秆一起放在炉厅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火越亮越吉祥,预示着今年万事大吉。另外,每年的初三、初五早上,家家都要做早饭,饭前点上香烛,希望全家兴旺平安。
在过去,春节期间有更多的乞丐。有一个乞丐,乞讨不是因为家里穷,而是为了孝顺。有人说,老人活到9981岁有一个死亡之门,只有吃“百餐”才能安然度过。于是,孝顺的儿女带着老人,在春节的第一天出去为父母讨饭。还有一种乞丐俗称“乞丐”,他们乞讨的方式很滑稽。有的乞丐用红纸把菜头包起来,挂在竹竿上。他们每来一家就说菜头到了,生意好,求施舍。这叫“送菜头”。有些人用纸和竹丝做牛,在每家每户门前说好话和吉祥话,以便慈善。这叫“送春牛”。有些人拿着冬青树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一些小铃铛,表示他们的家庭在新的一年里会像摇钱树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摇钱树”。一些公司的乞丐,穿着佛教衬衫,戴着雕像面具,伪装成财神冲到各个房子里,以显示财神已经来了。这叫做“跳到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虽然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业乞讨人员,还是乐善好施,给他们一些干粮等食物。解放后,这些经营企业的方式早已消失。
在海南人眼里,一切民俗都是按照人的意志和意愿人为制造出来的。所以在海南话里,所有的民俗行为都以“办”字开头,比如办清明、办公婆(也就是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话叫“办年”。需要注意的是,“过年”就是“过年”,也就是过春节。在北方,庆祝新年,而在海南,它被称为“新年”。然而,在海南农村,当年的“过年”是不“过”的。
海南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中秋节一过,农村就在准备“过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养家猪,准备压岁钱。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底,“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
第一种是12月24日发《枣红》。传说“枣公”是玉皇大帝派来监督善恶的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到。为此,家家户户都要用竹签或竹枝把房子的前后、内外、上下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清洗干净,换上新的骨灰。晚上,准备了酒和水果作为祭品,为“枣红”送行。
“枣红”一送来,一家之主就忙着“赶集”。以前乡镇的“城”是一年365天,几天前才“发展”“发展”!卖三鸟、金银香烛、北京果糖糕、“娃娃画”(年画)、“王乐膏药”(就是闯荡江湖的)、碗、筷子、陶罐、“过年的橘子”,各种衣服...卖了就买,猪肉,干菜,湿菜(速食农民挑着担子,用车子推着年货。他们把一年的血汗钱都掏出来了!这几天就产生了一年消耗能量!
“法年城”的熟人见面互相问的话是:“二哥!‘阉鸡’(即被阉割的公鸡)是否肥胖?”“三嫂!当年有没有‘阉鸡’?”“三个老太太!在你家(也就是你家)工作的(在外工作的孩子)想回来过年吗?”“二公!你在南阳有‘年审’(指南阳亲戚寄回的拜年信)吗?”
人们充满了“过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在门楣上贴对联,还有人在家具和果树上贴“营利”的红纸。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泡糯米、磨米浆、做年糕,而文昌等地则忙着做米糖、花生糖(这些年糕做得很多,既有自用的,也有送人的,一般都吃到月底)。
这时,所有在大中小城市工作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货郎当、引车卖浆、光宗耀祖、囊中羞涩的人,都回到了他们出生和成长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夜——铁砧不可闲”。因为在海南,不管多穷的人,腊月三十借钱和米都要杀鸡鸭。香炉前的八仙桌上放着七碗红烧肉、猪蹄、荤菜和素菜,祭祖仪式后燃放鞭炮。当食物足够凉的时候,他们会把它取下来,围着炉子(俗称“围灶”)吃年夜饭。除夕夜,男女老少沐浴后穿上新衣,意为辞旧迎新。即使在票的时代,煤油通常也是省的。从30号晚上开始,房间里亮着灯,这家人白天黑夜都有灯,持续了几天,直到第四天早上。俗称“点灯”,意思是“添丁发财”。年三十晚上,很多人彻夜未眠,直到大年初一。这个时候,按照时间,家家户户都赶着去拜年,意思是“迎春”,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行礼、祝贺,长辈给他们“压岁钱”。
在第一天的清晨,人们,无论老幼,都要起床吃“快餐”(即干净洁白以纪念祖先)。“素食”不仅类似于穆斯林清真食品,而且就像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鱼(一年以上)一样。他们吃的东西一定有吉祥的含义,包括炒茄子(海南话里是茄子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炒芹菜(与“秦”、“勤劳”谐音,希望新的一年全家人都努力)、长扇子(意为活下去)。
过年有很多禁忌:不能挑水(除夕要把水缸灌满)、不能扫地(就算鞭炮纸屑撒了一地也不能把“财神”扫走)、不能互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摔器皿(寓意“和谐”)、见面一定要说新年吉祥话...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各不相同。有的地方第一年初二就拜年,第三年初四就没味道了。在一些地方,人们第一天不能在家里拜年。新年祝福通常在礼物中加入橙子或橙叶,以表达“今年好运”的祝福。
第二天,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果结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她会自带鞭炮,在门前放一串鞭炮给她看。一个女儿女婿给公公婆婆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里的其他人(尤其是长辈)都要呆在家里,接受他们的祝贺。公公婆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女儿和女婿下午走的时候,都要给女儿糖果和用红纸包着的年糕作为“欢迎”。
初三,海南有些地方叫“煎考”,就是把除夕夜专门煮的干饭、鸡鸭头、脚放在油炸锅里煎一下再吃,以示去年到今年还有剩余,也表示一年过去了。
=======================
中国春节习俗
祭祀炉
在中国,春节通常是以祭灶开始的。民谣“二十三,香瓜棒”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祀灶。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说,即腊月二十三官持祭炉,二十四民持,二十五宅船持。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一种习俗。在过去,几乎每个厨房都有一个“灶神”神龛。人们称此本尊为“四明菩萨”或“厨主四明”。据说他就是被玉帝加封的“九天东厨王思明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崇拜为一家之主。灶神龛多位于厨房的北面或东面,灶神的神像在中间。有些没有灶王壁龛的人还直接把神像贴在墙上。有的神只画一个灶神,有的神有男女两个。女神被称为“厨神奶奶”。这大概是对人类情侣形象的模仿。灶神的雕像大多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面写着“东方厨师掌管生活”、“人间监督之神”、“一家之主”等字样,以示灶神的地位。两边都有“天道说好,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祝福全家平安。
灶神从去年大年三十开始就一直呆在家里保护和监督家人。腊月二十三,灶神会上天向天上的玉帝报告这一家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根据灶神的报告,玉皇大帝把新的一年吉凶祸福的命运托付给了这家人。所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灶神的报告真的很有意思。
送灶一般在黄昏举行。一家人先去厨房,摆好桌子,在厨房墙上的神龛里给灶王爷上香,献上用焦糖和面粉做成的蜜瓜。然后把竹竿扎成纸马,做动物的饲料。用焦糖祭祀灶神,是为了让他老人家嘴甜。有的地方还在灶王爷的嘴上裹上糖,说“多说好话,不说坏话。”这是用糖堵住灶神的嘴,叫他不要说坏话。在唐代的《旧时代年谱》中,偶有“司明(灶神)用酒糟敷在灶上而醉”的记载。人们用糖涂上灶王爷的嘴后,摘下神像,带着纸和烟去了天堂。有的地方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秆和松枝,然后把供奉了一年的灶王爷雕像从神社里拿出来,和纸马、草料一起放在火上烧。院子里灯火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堆磕头,边烧边祈祷:今年二十三了,我要送灶尺去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你会平安到达。蜜瓜又甜又甜。请对玉皇大帝好言相劝。
送灶神的时候,有的地方还有几个乞丐,乔装打扮,唱歌跳舞挨家挨户送灶神,取名“送灶神”,换取食物。
送灶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很普遍。鲁迅先生曾写下“一个庚子送灶当事实”的诗句:唯有鸡胶香,衣裳香。如果家里什么都没有,就只有几只羚羊。
他在《送厨灶之日》一文中说:“厨君上天之日,街上还有一种糖,一个柑橘那么大,我们那里也有,只是扁扁的,像厚厚的煎饼。那就是所谓的‘牙龈牙’。”本意是想请厨君吃了它,粘上牙齿,这样就不会说玉帝的坏话了。"鲁迅诗中"羚羊"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印石传》:"宣帝称帝时,阴子方最孝最慈。第十二天早上做饭,见到灶神,孩子又要拜,又要庆祝;家里有一只羚羊,所以受到崇拜。第三个之后自然就变得极其有钱了。“我已经认识了第三代,我已经发迹了。所以我经常推荐腊月里的羚羊拜灶。”尹子芳见了灶神,祭了羚羊。后来,她交了好运。从此,杀羚羊祭灶的习俗流传下来。
唐宋时期,祭灶的供品相当丰富。宋代诗人范成大对当时的民间祭灶活动写了一段非常生动的描述:古代传说腊月,灶王爷对天说话。云,车,马流连,家有杯盘。猪头是煮熟的,鱼是新鲜的,豆沙和甘松鱼饵是圆的。男人提出让女儿回避,就是喝酒烧钱。你闻不到你仆人的挣扎,你的猫狗碰你也不觉得生气。送你到天门醉饱,也不要长勺短勺的重复云烟,向市场乞讨分。
腊月二十三的祭祀炉,与中国的新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一周后的除夕夜,灶神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和其他神一起来到了人间。灶神被认为是指引天上诸神的。其他的神过年后都会再上天,只有灶神会在别人的厨房里呆很久。迎神的仪式叫“接神”,对灶神叫“接灶”。一般是除夕夜拾灶,仪式简单很多。那时候只要换上新的灶灯,在灶龛前烧香就行了。
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祀灶”。有些地方,女人不祭灶。据说灶神长得像小白脸,怕女人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神的起源,由来已久。在中国的民间神中,灶神的资格由来已久。早在夏朝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被百姓崇敬的大神了。据古书《礼记·礼记》记载,孔英达说:“颛顼之子日立为祝融,拜为灶神。”《庄子·盛达》记载:“灶有馍。”司马彪评价说:“馍馍,灶神,一身红衣,看起来是个美女。”“抱朴子。《魏徵》也记载:“月夜,灶神也是天上白人犯罪的参照物:
/question/4243571.html?s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