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的定义是什么?
1.也就是说,在所有大于1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其他因子。这个整数叫做质数。也可以说,素数只有1和它自己的两个约数。2.质数是一个整数,除了它本身和1之外,它不能被表示为任何其它两个整数的乘积。比如15 = 3 * 5,那么15就不是素数;
再比如12 = 6 * 2 = 4 * 3,所以12不是素数。另一方面,13不能表示为除13 * 1之外的任何其他两个整数的乘积,所以13是一个素数。
[编辑本段]素数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只有两个因子:1和它本身,则称它为素数(或称素数)。比如2、3、5、7是质数,4、6、8、9不是。后者称为合数或合数。从这个角度来看,整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质数,一种叫合数。(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著名的高斯“唯一分解定理”说,任何整数。可以写成一系列素数的乘积。除了2是偶数外,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编辑本段]质数的奥秘
素数的分布是不规则的,而且常常令人困惑。比如101,401,601,701都是质数,但是上下301(7*43)和901 (17 *)
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1 2+1+41 = 43,2 2+2+41 = 47,3 2+3+41 = 53...........................................................................这个公式直到n=39都成立。但是当n=40时,公式就失效了,因为40 ^ 2+40+41 = 1681 = 41 * 41。
说到质数,哥德巴赫猜想和著名的“1+1”不可或缺。
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所有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c·哥德巴赫(1690-1764)在1742年6月7日写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欧拉回复说,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从那以后,这个数学问题吸引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哥德巴赫猜想也因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高不可攀的“明珠”。“在当代语言中,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奇数猜想,第二部分叫偶数猜想。奇数猜想指出,任何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偶数猜想是指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之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和潘承东)
哥德巴赫猜想看似简单,但证明起来并不容易,这已经成为数学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在18和19世纪,所有数论专家直到20世纪才在证明这个猜想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成立,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即先考虑把偶数表示为两个数之和,每个数是几个素数的乘积。如果把命题“每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不超过一个质因数的数和一个不超过b个质因数的数之和”记为“a+b”,那么科里奥利猜想就是证明“1+1”成立。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将“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问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携手”向世界“哥德巴赫猜想”堡垒发起进攻,最终取得辉煌战果。
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接近它。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觉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方法证明,得出了每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的结论。这种缩小包围圈的方法非常有效,于是科学家们从(99)开始逐渐减少每个数的质因数个数,直到每个数都是质数,从而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1920,挪威的布伦证明了“9+9”。
1924年,德国的拉德马赫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6”。
1937年,意大利的Ricei先后证明了“5+7”、“4+9”、“3+15”、“2+366”。
1938年,苏联的Byxwrao证明了“5+5”。
1940年,苏联的Byxwrao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仁义证明了“1+c”,其中c为大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4”。
1957年,中国王元先后证明了“3+3”和“2+3”。
1962年,中国的潘承东和苏联的巴尔巴证明了“1+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1965年,苏联的Byxwrao和vinogradov Jr .和意大利的Bombieri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陈景润证明了“1+2”【通俗点说就是大偶数=质数+质数*质数或者大偶数=质数+质数(注:组成大偶数的质数不能是偶数质数,只能是奇数质数。因为质数中只有一个偶数质数,那就是2。)]。
“s+t”问题是指S个素数和T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20世纪数学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主要方法有筛法、圆法、密度法、三角和法等。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渐接近最后的结果。
感谢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1+1”的最终结果只有一步之遥。但为了实现这最后一步,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很多数学家认为,要证明“1+1”,就必须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前的方式很可能是不可能的。
素数的性质
被称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的费马,也研究过素数的性质。他发现,如果Fn = 2 (2 n)+1,那么当n分别等于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这些都是素数。因为F5太大了(F5不过F5有问题!费马死后67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F5 = 4294967297 = 641 * 6700417不是素数,而是合数。
更有意思的是,以后数学家们再也没有发现哪些Fn值是质数,而且都是合数。目前由于广场较大,证明较少。现在数学家得到Fn的最大值:n=1495。这是一个超级天文数字,多达10 10584位数。当然,虽然很大,但不是质数。质数和费马开了个大玩笑!
还有一种叫“几乎质数”,意思是像素很多。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用过这个概念。他的“1+2”的“2”是“几乎质数”的意思,实际上是一个合数。我们不要混淆。严格来说,“几乎质数”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因为科学概念的特点是(1)精度;(2)稳定性;(3)可以检查;(4)系统性;(5)特异性。比如很多数学家用“足够大”,这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陈景润将其定义为“10的50万次方”,即在10后加50万个“0”。这是一个无法核实的数字。
[编辑本段]质数的假设
公元17世纪,有一位名叫梅森的法国数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猜想:2 p-1代数表达式,当p是素数时,2 p-1是素数。他查了一下,当p=2,3,5,7,11,13,17,19时,得到的代数表达式的值都是素数。后来欧拉证明了当p=31时,当p = 2,3,5,7时,Mp是素数,但M11 = 2047 = 23× 89不是素数。
现在还剩下三个梅森数,p=67,127,257,因为太大了,很久都没有验证。梅森去世250年后,美国数学家科勒证明了2 67-1 = 193707721 * 761838257287是一个合数。这是第九个梅森数字。20世纪,人们先后证明了10梅森数是素数,11梅森数是合数。素数的无序排列也让人们很难找到素数的规律。
[编辑本段]质数表上的质数
现在数学家发现的最大梅森数是一个9808357位数的数:2 32582657-1。虽然在数学中可以找到大量的质数,但质数定律仍然无法遵循。
[编辑本段]寻找大素数的方法
发现质数除了2都是奇数,奇数除了奇*奇(或“*奇”)都是质数。然后用电脑找出所有的奇数*奇数(或者加上“*奇数”)(比如9,15,21,25,27,33,35,39...),然后在奇数中找出上面没有提到的那些数,那些数就是质数。
人们找到的几个超级素数都有遗漏,用这个方法可以找到那些遗漏的数,但是要花很长时间!
这对“孪生素数”有帮助!
上面的算法比较麻烦,找大素数效率很低。这个大素数可以通过概率算法找到。
求素数,请用公理和素数计算。这种方法不需要写全奇数,计算出来的素数也不能遗漏。对于复数的删除,并不涉及所有的奇数,删除是准确的。删除奇数后,剩下的都是质数。比如删除一个是奇素数3的倍数的数,只需要删除整个自然数中的一个数;删除素数5的倍数的个数,整个自然数中只需要删除2个数;删除素数7的倍数的个数,整个自然数中只需要删除8个数;以此类推,如果哪个老师会用电脑编程,对计算质数会有很大帮助。
上面的算法比较麻烦,找大素数效率很低。这个大素数可以通过概率算法找到。
求素数,请用公理和素数计算。这种方法不需要写全奇数,计算出来的素数也不能遗漏。对于复数的删除,并不涉及所有的奇数,删除是准确的。删除奇数后,剩下的都是质数。比如删除一个是奇素数3的倍数的数,只需要删除整个自然数中的一个数;删除素数5的倍数的个数,整个自然数中只需要删除2个数;删除素数7的倍数的个数,整个自然数中只需要删除8个数;以此类推,如果哪个老师会用电脑编程,对计算质数会有很大帮助。"
[编辑本段]素数的个数
有一个近似公式:x内的素数个数约等于x/ln(x)
Ln表示自然对数。
没有给出确切的素数公式。
* * * 10以内的4个质数。
100 * *以内的25个质数。
1000 ***以内168的质数。
10000 * * 1229以内的质数。
* * * 100000以内的9592个质数。
1000000 * * 78498素数以内。
1000000 * * 664579素数以内。
1000000 * * 5761455以内的质数。
......
总数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