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讲讲西王母和周穆王的故事?

西王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原型是著名的女娲。而在历史上是一个真正的皇帝,但《穆传说》中记载的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只不过是后世小说家虚构的小说故事。否则,为什么《史记·周本纪》中周穆王没有提到他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呢?

但因为这部小说太像历史书了,而西王母的传说又是如此深入人心,所以小说也逐渐成为了历史,神话中的人物也变成了一个西方古国的女主。

为了证明这个说法,首先我们来看看西王母的形象是如何从女娲变成生活在昆仑山上的凶神,又是如何变成如此衣冠楚楚的女神。

西王母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是公认的战国著作,经秦汉学者编辑整理后汇编成书。山海经分为山景和海经。前者记录了许多名山大川,后者记录了许多陌生的异国。但其实海经典包括野经典,国内经典,海外经典。

很久以前就发现,《山海经》的海经部分其实是一种画面描写,即作者根据一幅画面,对画面上的所有场景和人物进行详细的描写。我们来看看《西王母野经》中对王太后山的一段描述:

“野外有座山,名为凤居玉门,日月入。

有灵山、吴仙、吴仪、吴攀、吴鹏、古武、吴镇、李悟、吴笛、吴邪、吴洛,从此各种药都在这里了。

西边有王母娘娘的山,有山谷,有海山。哪里有肥沃的土地,哪里就有肥沃的人民。沃智野,凤凰鸟卵为食,花蜜为饮。无论它想要什么,它的味道都会保留下来。有干花、玄桂、干黛、瑶碧、穆白、白柳、石首、姬阆、白丹、青丹和多银铁。夫妻对唱,凤鸟共舞,动物众多,群居之地,称为沃之野。

有三只蓝知更鸟,有红色的头和黑色的眼睛,一只叫大,一只叫小,还有一只叫蓝知更鸟。

有轩辕台,射手不敢向西射,怕轩辕台。"

之所以要记录前后看似不相干的东西,是因为这一章其实描述的是画面的同一部分。

从文章中的叙述可以看出,这幅画的西边画的是王母娘娘的山,旁边是一片良田。肥沃的田野上,各种珍禽异宝,人们与鸟兽载歌载舞,欢乐祥和。

古画虽然看不到了,但从汉代的砖画中还是可以一窥端倪的。

从汉代西王母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海经》中所描述的西王母形象:戴胜,虎牙豹尾,被封为洞西王母。这座山什么都有。

实际上,《大荒经》和海内外《海外经》中所指的古代地图并不是地理地图,而是时间序列地图,即一年四季不同的天象和人们的各种祭祀活动。春夏秋冬对应四个方位,关于西王母的神话都出自《西王母经》,意思是西王母之所以称为西王母,是因为它是与秋天有关的祭祀活动,由先民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后人为后人所描述,也就是《西王母经》的作者不明所以,作为外国。

关于祭祀太后的民俗,《关记》:“自立春至始,计九十二日,谓之夏,麦熟。天子祀于太宗,盛麦。小麦是山谷的起点。族长是氏族的开始。同一家族的人(入),不同家族的人。都是齐整,大料,祭祀太后。天子之所以讳也。”虽然这是指夏季至日期间的祭祀活动,但几个重要的节气,如立春、夏季至日、立秋和立冬,都是祖先关注的日子。太后的形象由来已久,秋天自然会搬出去祭祀。

既然太后的形象源远流长,那么除了女娲,还有谁能成为中国古代的女神形象呢?

事实上,有很多证据证明女娲在古代是秋思的神。

我们都知道女娲和伏羲是一对,他们总是以交媾的形象出现。

伏羲,在古代神话中是东方的春之神,所以对应的女娲自然是西方春天的主宰。虽然大多数古籍记载西方的神是少昊的,但他手下的金神蓐收却常常手拿戒尺,这显然取代了女娲在后世的形象。此外,五方神的基本来源,为后世所附五行学说,仍在女娲伏羲的春秋之理之上。

所以现在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西王母的形象会出现在古代的大荒地图中。

西王母其实是秋收后在田间祭祀的主神之一。《良田》无非是描写人们祭祀活动中载歌载舞、大摆筵席的场面,因为女娲赋予了人们生命,人们会同时祈求女娲长命百岁、平安无事。这后来演变成了西王母长生不老药的神话,后来成为西王母种下的长生不老蟠桃。

总之,最早的西王母形象是女娲,秋思之神,万物之母,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女性崇拜的时代。古代没有文字,只有图画,先民的活动都是以图画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但是到了《山海经》作者整理古画的时候,大概是战国到汉初,没有人能看懂这些古画,所以才有了那些奇怪的描述。女娲在描述中也变成了一个长着获胜的虎牙和豹尾的恶魔形象。后来西王母的形象进一步演变,逐渐成为现在的王太后,成为道教神话故事中的神仙蟠桃之神。

既然西王母是个神话,那么周穆王遇到西王母的故事就更新奇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穆传》是晋人根据在北方就职典礼的历史写成的一部浪漫小说。同时,类似的故事还有燕昭王拜见王太后、汉武帝拜见王太后等。,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女神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