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
1,扫墓: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一定是清明时期,而是秦以后。直到唐朝才开始流行。清明节扫墓,对先人来说,叫“尊思时”。因此,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育新土,折几根新鲜的绿枝插在坟墓里,然后磕头拜,最后吃完食物回家。2.去郊游:
徒步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晴天赏花的习惯。古代很多人结伴出行,规模巨大。现在基本都是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出游,欣赏山川美景和田园风光。3.摇摆:
在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旁有“皮”字,千字文也带走了这个字,意思是拉着皮绳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从高处获得食物,就创造了在攀登中荡秋千的活动。它最初被称为“钱球”。传说是春秋时期北方山戎人所创。刚开始只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着绳子荡来荡去。后来,齐桓公征北山戎,把“钱球”带进了中原。到了汉武帝时期,“钱球”这个词被用在皇宫里作为生日祝福,意思是“钱球将永远活着”。后来,为了避免禁忌,“钱球”一词被颠倒为“摇摆”。后来逐渐演变成有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成为女子练习轻盈敏捷的游戏。玩秋千的时候,人在空中荡来荡去,自由自在的飞,很有意思。因为清明节到处荡秋千,所以有人叫它“荡秋千节”。4.蹴鞠: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古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唐宋时期的皇帝大多重视蹴鞠这种军事训练方式,见面比赛时亲自观看。世界上有好的东西,但世界上有坏的东西。广泛开展,经常出现“球一天不掉”“球不离脚,脚不离球,华亭观战,万人瞻仰”的场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和中庸,社会文化心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强调“文化之治”,而忽视“武德”。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柔,却鄙视孔夫子的好胜精神和武功。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从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比赛。也有人说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5.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6.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夜晚,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一串五颜六色的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7、刘岱柳树:
清明节有美丽的春风和树木。人们在这一天去远足、扫墓、上坟。人人都要穿柳,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柳枝。这个习俗是从哪里来的?传说与宋代大诗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经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间。当时的艺妓都很爱自己的才华,并以受到柳永的青睐为荣。但柳永因为命不好,一生仕途不被允许。虽然考取了进士,却在襄阳穷困潦倒而死。他的丧葬费全部由仰慕他的歌手筹集。每年清明节,歌女都会在他的坟前插上柳枝作为纪念,清明插柳枝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朝就有了。唐朝的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佩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危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十分盛行。人们郊游回来,在家里插柳避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书记载,清明节种柳总是与避疾避疫有关。春节期间气候转暖,各种病菌开始大量繁殖,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医疗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摇柳摇枝。清明节插柳穿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把清明节、七月三十日、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求援的时候。人们插柳穿柳,是为了防止鬼魂的骚扰和迫害。柳树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树能驱鬼,并称之为“鬼树”。观音用柳枝蘸水帮助众生。其实柳可以有很多象征意义,古人赋予了柳各种感情,所以借柳寄感情也在情理之中。总之,清明节有两层含义:自然和人文。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祖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干支八卦的时间有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